古琴藝術數字文創專場活動落幕,讓年輕一代成為非遺“知音”
伯牙鼓琴,鐘子期聽之。方鼓琴而志在太山,鐘子期曰:“善哉乎鼓琴!巍巍乎若太山。”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,鐘子期又曰:“善哉乎鼓琴!湯湯乎若流水。”鐘子期死,伯牙破琴絕弦,終身不復鼓琴,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本味篇》
伯牙子期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。
它既是“知音”一詞的由來,也傳達著中華民族之于精神文化交流的追求與向往。而古琴,作為中國士人高潔精神的象征、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,則是這段千古佳話的核心發力點。相傳為伯牙所作的古琴曲《高山》《流水》,更位列中國十大名曲之首。1977年,美國向太空發射收錄了包含55種語言和各國音樂的“旅行者金唱片”,其中代表中國的樂曲,正是一代古琴大師管平湖演奏的《流水》。
近年來,黨和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給予了高度重視。今年8月,中央印發《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》,強調指出:“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,是連結民族情感、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。保護好、傳承好、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,對于延續歷史文脈、堅定文化自信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。”
在此基礎上,《意見》進一步指出,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,需要“促進廣泛傳播,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趨勢,豐富傳播手段,拓展傳播渠道”。
這也提示我們,要讓生于古代士大夫階層的“雅樂”,在現代大眾中重新落地生根,煥發新的生命,必須借助現代化的“東風”。其中,兼具跨界融合與傳播能力的數字IP,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豐富的文創衍生生態,或能成為一種創新的保護與弘揚手段。
困境:活態文化,亟需活態傳承
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,差異在于其有形和無形。
物質文化遺產,即是有形文化遺產,其保護主要在與自然環境的對抗;而非物質文化遺產,則更偏重于抽象的人文技藝、文化觀念乃至意識形態。譬如古琴藝術,古琴作為技術與精神并茂的載體,又生發出斫琴、制譜、彈奏……等一門門獨立的學問,甚至蘊含了儒釋道三家思想,貫穿了幾千年來的中國歷史,因此,它遠非一張實體的琴那么簡單,更像是一種流動的、活態的文化。
這也直接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極高的保護難度。首先,作為活態的文化,人自然而然成為非遺項目的直接載體,然而“人走技失”現象,卻屢見不鮮。同樣以古琴藝術為例,我國曾在2008年及之后,陸續認定27位國家級“古琴非遺代表性傳承人”,及至2021年,已有十位去世,在世的也多為耄耋老者。在他們身上,文化傳承與時間的對抗,顯得更為急切和緊迫;
其次,普羅大眾如今已遠離了非遺扎根的傳統土壤,尤其是作為文化重要傳承者的青年一代,普遍熱衷于現代文化和新興娛樂,對于傳統文化及風俗,多數認知不足,抱有心理距離。兼之趨利化的時代,即便如今已有許多年輕人踴躍參與到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中來,但仍讓眾多需求耐心與付出的非遺成為就業、擇業的后置之選?!吨袊嗄陥蟆芬豁?span class="keyword">調查顯示,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,85.5%的人認為首因是公眾保護意識不強。
但活態文化,倘若被封存在博物館中,變成“文化標本”,那便失去了文化傳承的意義和本心。唯有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,如一顆種子般根植在社會中,隨同所有人一起進化成長,進而繁榮豐茂,才能建設出滋養大眾精神生活的文化家園。
推動非遺走向人民大眾,便是“活態傳承”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,“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,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、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、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。”這其中的“活”,不僅在于文化在大眾中的流動性傳承,更在于基于日新月異的生產生活過程,憑借創造性的轉化,“活化”非遺,使之實現創新性的發展與繼承。
破局:數字技術,創新共生手段
從“活態傳承”出發,以數字IP為代表的數字文化產業,已日漸與非遺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,而這其中的原因,或可謂水到渠成——在數字內容已成大眾娛樂的今天,其龐大的受眾底盤,本身就是推廣非遺的最佳切口。
近年來,許多數字內容廠商,都開始基于社會責任與良性競爭的雙重作用,自覺自發地展開與傳統文化和非遺的跨界合作,深入發掘創新與優秀文化的融合方式。而傳統文化及嚴肅藝術,藉由與現代數字文化的“共融共生”,也發掘出了“破局”的新路。
以《王者榮耀》為例,今年10月底,這款在大眾中具備極高知名度的數字IP,發布了六周年慶典公益皮膚——以“知音”為主題,英雄莊周的皮膚“高山流水”,同時,在12月,騰訊還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舉辦“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 · 古琴藝術數字文創專場活動”,將古琴藝術等非遺元素,以更年輕、更流行的方式觸達大眾,尤其是青年群體,生動、廣泛、深入地推動古琴藝術普及。
其中,古琴演出不僅打造了沉浸式的舞臺和觀眾席,還以全息投影的方式,凸顯高山流水的故事主題,令觀眾身臨其境、耳濡目染其高雅與動人;古琴數字互動體驗則打造了“減字譜”、“大象無形”、 “古琴會作畫”等數字互動體驗展,撥動琴弦,即可喚醒瀑布與山水,虛擬與現實,在此刻融匯一體,古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意境感,也憑借數字化技術,再度被生動重現。
倘若說以上都還是“體驗”范疇,那么在線上推出的「數字古琴」小程序,則深入到了知識普及的領域。這是一款將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多款國寶級院藏千年古琴,真實還原的小程序。值得一提的是,它既是首次針對古琴三維掃描進而在線上小程序的數字化呈現;也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珍貴院藏古琴資料的首次對外分享。
為了讓大眾能夠形象立體地觀摩每一把古琴,同時從古琴的聲、譜、器、歷史等多方面,呈現古琴文化,「數字古琴」小程序克服了古琴三維掃描上的種種技術困難,例如拍攝時的反光問題、高清數碼拍攝后期的紋理處理問題、建模逆向采集與重建問題等等,其目的,就是為大眾和愛好者提供一個了解和獲取古琴文化知識的平臺。
展望:數字文創,牽引更多知音
可以說,正是基于對非遺的提煉與具化、情感化與專業化,打通線上線下的宣傳空間,不僅能夠讓年輕的受眾們直觀地見其形、聽其音、感其情、明其意,耳濡目染中國文化之美,更能令其深入理解背后的文化底蘊,達成深層的文化認同。
在此基礎上,未來勢必還會有更多的年輕人,沿著這條關于傳承人的草蛇灰線,溯流窮源,真正認識到“人”之于非遺的珍貴,從而主動“接棒”非遺,進而更好地鍛造屬于國人自己的、能夠“走出去”的文化符號。而這,或許是更深層的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之所在。
從個體望向產業,對優秀傳統文化的“覓聲”而“知音”,則更加有助于文化血脈的延續、民族自信的維系、乃至國家文明的強盛。正因如此,在互聯網時代,數字文化產業一方面已經成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,另一方面,巨大的用戶流量下,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考驗著數字內容生產者的能力與擔當。
換而言之,不僅“文化自覺”理應成為一種從業者的“底線思維”,以“文化自覺”為基底,探索文化傳承的創新之路,更應成為一種從業者的“行業修養”。
令人欣慰的是,中國藝術研究院和騰訊基于《王者榮耀》數字ip推出的一系列相關聯動所映射出的,正是數字產業基于文化自覺與行業修養,所展現出的正向面貌。相信未來,會有更多數字文化生產者與機構,憑借著深刻的使命和擔當,以年輕、流行、數字化的公益方式,為傳統文化和非遺“注入靈魂”,從而構建筑出一道溝通千年時光的數字化橋梁,助力優秀文化邁出廟堂與嵁巖,邁向真正屬于大眾的美好生活。
免責聲明:市場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此文僅供參考,不作買賣依據。
您可能也感興趣:
- 古琴藝術數字文創專場活動落幕,讓年輕一代成為非遺“知音”
- 歲末迎新,2022年樂高?玩具新品全線重磅上市
- 廣州畫院美術館落成開館,全國名家與青年新銳雙展同臺
- 2021年度文博藝術圈十大熱搜事件
- 天與空創意節:叛徒與瘋子、女神與女魔、獨立與自由的創意盛宴
- 內容電商帶動國風服飾市場崛起,品牌如何讓年輕人為興趣買單
- 第二屆“京頤杯”北京市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書法繪畫攝影作品展 投票正式開始!
- 博藝論——首屆深圳灣區公共藝術季啟幕時代新聲!
- 精準定位自帶IP,看格樂利雅如何玩轉明星婚禮
- 他們都在參與 你還在等什么? “愛家鄉、知中國、看世界”短視頻征集展示活動啟動
- 韓松落:我舌尖上的星辰丨《十月》·濃香風雅
- 江西風景獨好,走進千年瓷都景德鎮,一起領略千年瓷都的迷人之處
- 河南對外經濟貿易職業學院外經產業學院正式揭牌成立
- 美術寶一對一:尊重每個孩子心中的多彩世界
- 賈夢瑋:萬般信息皆入此杯丨《十月》·濃香風雅
- 解讀《中國和力》|王澍:和而不同的一個核心是多樣性
- 胡竹峰:高粱與花椒丨《十月》·濃香風雅
- 孫宗信:鄉村的豐盈
- 網易《中國和力》| 王恩哥院士:要把簡單的事情做正確
- “畫卷·中國”當代書畫名家新媒體數字藝術展(南昌站)亮相恒茂夢時代廣場屏